Copyright © 中国新时代教育 蜀ICP备2021005531号
为深化学校教育协作,促进学区联盟教共体长效机制,推动教学资源共享。3月14日,南充市高坪区江陵小学携手搽耳小学开展以“融合共研 杏坛汇智”为主题的学区联合教研活动。两校教师以课会友、以研促教,共同探索农村教育提质增效的创新路径。
(一)精彩课堂
1、江陵小学 左宇执教 六年级《那个星期天》
左老师的课堂,紧扣新课标“语言建构与审美鉴赏”目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挖掘“等待”背后的情感张力,既深化了学生对叙事技巧的理解,又唤起了对亲情与成长的共鸣。教学过程中注重单元整体性,以“时间叙事”串联单元主题,体现了大概念教学的思维。
2、搽耳小学陶韬执教?六年级《匆匆》
陶老师指教的课堂,立足新课标“文化传承与思维提升”目标,通过诵读、批注、仿写等多元策略,引导学生感悟散文的语言美与哲学深度。
(二)研讨交流
两位教师均强调“从农村生活中找素材”: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自然现象作为教学案例,从实际生活出发;通过互动、田间采风等活动,激发表达欲。
江陵小学语文教研组长指出:“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课堂设计需‘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将语文要素与乡土文化融合,让学习真实发生。”
(一)研讨交流
1、搽耳小学郑巧楠执教?四年级《平均数》
郑老师的《平均数》的课堂通过小组合作采集数据、分析对比,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代表性与局限性,体现了“做中学”的实践导向。教师注重分层教学,针对单班学情设计梯度任务,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2、江陵小学钟彪执教 三年级《24时计时法》
钟老师《24时计时法》一课,以“时间管理”为单元大概念,将数学知识与农村生活深度融合。通过“实体钟表”的展示,学生直观掌握24时制与12时制的转换逻辑,体现了新课标“学科实践”要求。课堂采用任务驱动法,如设计“一日农活规划表”,让学生在合作中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渗透劳动教育,凸显“五育融合”价值。
(二)研讨交流
教师们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课堂互动、学生反馈等多个维度对公开课进行了深入分析,既对优点的肯定,也对不足之处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江陵小学数学教研组长,从教学策略及学生学习成果等角度对本节课给予了宝贵的指导和建议,极大地拓展了教师们的教学思路。
搽耳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新课标落地农村面临硬件短缺、师资薄弱等挑战,但我们正尝试‘项目化学习+劳动教育’融合课程。期待更多学校加入,共探乡村教育突围之路。”
江陵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高坪区农村学校分布广、差异大,跨校教研能打破校际壁垒,实现师资、课程、经验的‘流动互补’,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
一场联合教研,一次思维碰撞,城乡教育的“双向奔赴”正在高坪区悄然生长。未来,两校将继续携手,以教研之火点亮乡村振兴的教育之光!(南充市高坪区江陵学校:李锦翠)
欢迎访问中国新时代教育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