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 中国教育 > 正文
郭兴莲: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注入灵魂元素

来源:    综合作者:     2025-04-04 19:13:10    浏览量:


郭兴莲(四川Bxssyh103


       新时代教育改革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语文教学作为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等方面作用关键。与思政融合,即注入灵魂元素,能充分发挥语文的人文优势,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统一,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高度重视探讨语文教学与思政融合的有效路径,分析现状与问题,提出了许多优化策略。在此,我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相关理论;运用案例分析法,剖析实际教学情况;还将采用调查法,了解师生对融合的看法,以多维度、全方位地展开研究。

       语文教学通过丰富的文本内容,如经典文学作品、历史故事等,向学生传递道德观念与价值取向。像《三字经》《弟子规》等启蒙读物,就蕴含着孝悌、尊老等传统美德。语文教学能让学生在阅读、写作等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熏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与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思政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可通过多种方式融入。一方面,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如革命先辈事迹、民族精神等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讨论、写作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与道德判断力。思政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能让语文教学更具思想深度,也能使思政教育更生动、更具感染力,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在理论上,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基于已有经验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语文教学与思政融合可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价值观。而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情感与需求,两者融合能更好地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多元智能理论则指出学生智能多元,融合教学能更全面地促进学生发展,为语文教学与思政融合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在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积极转变观念,深刻理解“课程思政”内涵,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如有的教师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通过讲解革命先辈事迹等,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还有教师创新教学方法,以“互动、互赏、互促”的方式,将中华传统文化和思政教育相融合。这些做法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存在部分教师对思政元素挖掘不够深入、融合方式较为生硬等问题。

       经调查显示,学生对语文教学中思政内容的接受度整体较高,但也存在差异。一方面,随着教育改革推进,学生对思政课的满意度有所提升,喜欢思政课的学生占比不低。另一方面,个体认知差异、价值观取向以及主观能动性等因素影响着学生的接受程度。部分学生认知能力有限,未意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一些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对思政内容兴趣不高;还有学生主观能动性不足,缺乏主动探索的意愿。

       在成功案例方面,如有的教师将思政元素与语文教学巧妙融合,通过讲解经典文学作品传递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也有的学校开展“课程思政探索课”,取得良好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部分教师对思政元素挖掘不深,融合方式生硬,导致教学内容缺乏吸引力;一些学校缺乏系统的融合教学体系,评价机制也不完善,难以保障融合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在思政融合中,教师面临诸多挑战。教学理念上,部分教师仍固守传统观念,未充分认识到思政融合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缺乏主动融合的积极性。教学方式也较为单一,难以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语文教学,如挖掘思政素材能力不足,不能实现“溶盐于水”的效果。而且,教师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有待提高,在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融合上存在难度,不知如何将“求真”的知识融入“善与美”的思政教育。

       学生对思政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参差不齐。整体而言,随着教育改革推进,学生对思政课的满意度有所提升,但仍有部分学生接受意愿低。他们或因认知能力有限,未意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或价值取向功利,对思政内容兴趣不高;还有学生主观能动性不足,缺乏主动探索的意愿。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学生对思政内容的理解和接受效果。

       当前教材和教学资源在支持思政融合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一方面,教材在思政元素的融入上还不够系统和深入,部分内容更新滞后,难以充分满足新时代思政融合的需求。另一方面,教学资源虽然丰富,但优质资源分布不均,且缺乏有效的整合和利用。教师难以便捷地获取到与语文教学紧密结合的优质思政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融合的教学效果,限制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在语文教学内容中融入思政元素,可深度挖掘教材,如经典文学作品中的道德观念、历史故事里的民族精神等。还可根据教学主题,补充时事热点、先进人物事迹等素材,将爱党爱国、社会责任感等思政内容自然融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思政魅力,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创新教学方法能有力促进思政内容与语文教学的融合。采用情境教学法,模拟历史事件或文学作品场景,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感悟思政内涵。利用项目式学习,围绕特定主题开展研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丰富素材,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吸引力,使思政融合更有效。

       为提升教师思政融合能力,应开展系统培训。一方面,邀请专家讲解思政教育理念与方法,帮助教师更新观念。另一方面,组织教师交流研讨,分享成功案例,共同提升。还可通过实践教学,让教师在实践中锻炼思政融合的能力,提高教学水平。

       语文教学与思政融合的成功案例,如梅白学校启动“行走的思政课”,让师生走出教室,将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提升了育人实效。曾凡容教育名师工作室将思政课改革创新与各项工作融合,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其经验在第五届全省名师工作室学术年会上获好评。花滩小学以立德党建为核心,打造社会课堂,使铸魂育人的“大思政课”针对性更强。

       梅白学校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主题演讲、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思政内涵。曾凡容教育名师工作室采用项目式学习,如开展“我眼中的家乡变化”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调研、写作,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花滩小学则打造特色文化阵地,如少年军校阵地文化等,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还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提升思政素养。

       这些成功案例的经验在于,精准挖掘教材和生活中的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法,如采用实践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围,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为其他教师提供了将语文教学与思政融合的宝贵借鉴。

       总之,语文教学与思政融合意义重大,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语文教学凭借其人文优势,能为思政教育提供丰富载体,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统一。这不仅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未来,我们应进一步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构建更加系统、完善的融合教学体系。研究如何将最新的思政理论与语文教学紧密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具时代性。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融合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还需加强教师培训,提升其思政素养与教学能力,推动语文教学与思政融合向更深层次发展,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中国新时代教育LOGO

    欢迎访问中国新时代教育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