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 课堂内外 > 正文
郭兴莲:思政学科的核心——结构与路向里的中国特色

来源:    综合作者:     2025-03-29 19:54:53    浏览量:


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梅白镇义务教育学校    郭兴莲


       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关乎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与社会的长治久安,还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所在。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为中国式现代化保驾护航,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这有助于摆脱对西方知识体系的依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坚实支撑,推动学科创新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大局。

        我们深入剖析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内在结构,探寻优化路径。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相关理论成果;运用比较分析法,对比国内外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差异;借助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实践佐证观点。按照“阐述背景意义—分析内在结构—指出存在问题—提出优化路向”的逻辑展开,为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内在结构。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核心概念丰富多元,涵盖思想、政治、道德、法律等多个层面。“思想”指向人们的精神世界,涉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政治”聚焦国家政权、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强调培养公民的政治认同与参与能力;“道德”关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规范,引导人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法律”则突出法治观念与法律意识,培养公民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这些核心概念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石,为后续知识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核心概念为基础,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构建起独特的理论框架。“思想”概念引领着教育内容的价值导向,确保教育始终围绕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展开;“政治”概念明确了教育的目标指向,即培养具有坚定政治立场和高度政治觉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道德”和“法律”概念则为教育提供了行为规范和准则,引导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遵循道德与法律的要求。这些核心概念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从思想引领到政治导向,再到道德与法律规范,该理论框架呈现出层层递进、紧密相连的内在逻辑关系,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指导。

       相较于教育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框架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深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土壤,紧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其独特之处在于,不仅关注个体的思想品德塑造,更强调对国家意识形态的维护和社会整体的价值引领。这使得该学科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优势,体现了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独特价值和重要地位。

       当前知识体系面临的挑战与问题。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理论创新上存在一定不足。一方面,教育内容未能及时跟上时代发展,对西方文化思潮冲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等新情况应对不足,针对性不强。另一方面,教育方法缺乏创新,多沿用传统课堂讲授模式,忽视学生需求多样性,互动环节缺失,抑制了学生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状况使得知识体系难以有效适应社会变化,无法充分满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阻碍了学科的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

       当前,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边界较为模糊。这主要体现在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其他二级学科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等关联学科的边界关系不清晰。这种模糊性导致学科定位存在困难,容易出现研究内容交叉重复或空白的情况,不利于学科的科学化发展,难以形成独特且系统的研究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思政的实施和育人合力的构筑,阻碍了学科内涵式发展。

       还有就是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国际化水平整体偏低。在国际学术舞台上,该学科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有限,国外对其理论体系和实践成果了解不多。这主要是由于对外话语体系构建不够完善,表达方式方法不够贴合国外受众习惯。在提升国际化水平的过程中,还面临着文化差异、意识形态冲突等挑战。要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需突破重重障碍,创新话语体系,改进表达方式,增强国际传播力。

       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紧跟时代步伐,不断丰富理论内容。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深入研究网络社会、数字经济等新领域,探索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变化规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教育内容,创新话语体系,构建更具时代感和解释力的理论体系。还需关注国际形势变化,借鉴有益经验,使学科理论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强大理论支撑。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打破学科壁垒,深化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与教育学结合,借鉴其教育理念和方法,提升教育效果;与心理学融合,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与法学交叉,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通过跨学科研究,整合多学科知识资源,形成综合性研究视角,构建多元化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科内涵式发展,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提升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国际化水平的关键。要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论坛等活动,展示学科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加强与国外名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开展联合研究项目,共同探讨全球性问题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创新对外话语体系,用国外受众易于理解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模式。借助新媒体等平台,增强国际传播力,提升学科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

       优化路向的可行性。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加强理论创新具有较大可行性。从国内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为理论创新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如网络社会的兴起,也为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富素材。国际上,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可激发理论创新的灵感。预期通过理论创新,能使学科内容更贴合时代需求,增强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出更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

        交叉融合的可行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具有可行基础。不同学科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存在共通性,为交叉融合提供了可能。通过融合,可整合多学科知识,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不仅有助于推动学科内涵式发展,还能促进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更强大的支撑。

       国际化发展的可行性。提升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国际化水平策略多样、实施可行。可通过加强与国际学术机构的合作,开展联合研究项目,增进国际学术交流。利用新媒体平台,创新对外话语体系,传播学科成果。积极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结合中国特色,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品牌。在国家大力推动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借助相关政策支持,有望突破文化差异和意识形态障碍,提升学科国际影响力,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将朝着数字化、跨界化、国际化、赋能化趋势发展。数字化方面,会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开展个性化网上教育。在跨界化上,与多学科深度融合,拓展研究领域。国际化则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学科国际影响力。赋能化趋势下,学科将更注重激发学生主体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

       优化知识体系对实践工作意义重大。它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更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使教育内容更贴合实际,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人才培养上,有助于培养出更具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在社会治理层面,能提升公民的思想政治素养,促进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稳定。

       我们在理论研究方面,对一些基础问题的认识还需深化,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拓展。在研究方法上,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相对不足。在实践应用研究方面,对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应对策略研究不够全面。这些都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努力方向。

       总之,我们对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内在结构,梳理出核心概念、理论框架及独特性。分析其面临的理论创新不足、学科边界模糊、国际化水平不高等问题,提出加强理论创新、深化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国际化水平等优化路径,论证了优化路向的可行性,展望学科未来发展趋势,强调其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指出研究局限性。今后,我们要增强阵地意识,明确学科引领地位;加大学术队伍建设,打造高水平学科梯队;立足中国实践,不断完善学科理论体系;创新教育模式,提升教育实效,以推动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持续发展。





  • 中国新时代教育LOGO

    欢迎访问中国新时代教育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