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 名师风采 > 正文
贺仲华:烛光不灭——优秀校长何伯勋的教育人生

来源:    综合作者:     2025-07-08 07:47:37    浏览量:


贺仲华(四川Bxssyh099



有诗赞云:

《七律·颂何伯勋校长》

巴山蜀水育青松,

数载耕耘化雨功。

绛帐传薪燃烛火,

杏坛立雪树儒风。

两肩霜月担师范,

满腹经纶启稚蒙。

桃李成蹊春未老,

丰碑永驻岷峨中。


何伯勋校长

       眉山下大南街的春天总是来得很早。三月的风掠过岷江水面,拂过学道街斑驳的墙砖,将眉山师范校园里的海棠吹成一片绯红的云。何伯勋校长喜欢站在教学楼前的石阶上看这景象,灰布中山装的衣角被风轻轻掀起,像一页待批改的作业本。

       四十三载春秋,他始终保持着这个姿势。晨光熹微时,他是第一个推开教务室木窗的人;暮色四合时,长廊里最后熄灭的必是那盏绿罩台灯。教导处的档案柜里,整整齐齐码着泛黄的教案本,钢笔字迹力透纸背,每一处修改都凝着朱砂般的赤诚。那年月粉笔灰染白了他的鬓角,却把千万个乡村教师的种子,浇灌得青翠欲滴。

       何校长出生于1925年3月22日,四川青神县人,无党派爱国人士。1944年2月参加教育工作,1987年10月光荣退休,为党的教育事业奋斗了43年,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党的教育事业,是学校的教学业务权威,是非常优秀的师范教育管理者,长期担任眉山师范学校教导主任和学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县处级干部),为学校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位德高望重,全校师生敬仰的好老师好领导!

       记得最困难的光景,食堂的菜汤能照见人影。何先生把粮票叠成小方块,悄悄塞进贫困生的课本扉页。"读书人的脊梁要像毛笔一样直",他说这话时,窗外的梧桐正在落叶,而他的眼神比新发的春芽还要亮。那些年从眉山师范走出去的年轻人,身上都带着某种特殊的气质——走路时脚步很稳,批改作业时腰背挺直,站在讲台上,自有一种松柏般的风骨。

       夫人黄光群老师总在办公室备着薄荷糖。每当何先生因讲课哑了嗓子,那洁白的手掌便会变魔术般摊开几粒晶莹的薄荷糖。他们并肩走过的路,铺满了师范校园的梧桐叶,也铺满了五通桥到青神至眉山的迢迢山水。两个装满教案的旧皮箱,五个渐渐长大的孩子,在岁月里酿成了最醇厚的墨香,化作对社会无私奉献的五朵灿烂鲜花,光耀世人。


何伯勋与夫人

       学校验收通过那日,整个校园的海棠都开疯了。白发苍苍的何校长却躲在资料室,把三十年前的备课笔记一页页抚平。夕阳透过窗棂,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仿佛要延伸到所有学生站立过的讲台上。此刻广播里正放着校歌,童声清越,穿过半个世纪的烟尘,与牛华镇震华小学的晨读声遥相呼应。

       如今每当我走过教学楼,总错觉那石阶上还立着熟悉的何校长的身影。三月的风依旧翻动着年轻教师们的衣角,而更多崭新的故事,正从那些被朱笔圈点过的地方,抽出嫩绿的新芽。何先生种下的梧桐早已亭亭如盖,树影里沙沙作响的,是永远年轻的读书声。

       何伯勋同志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教育家,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和眉山的经济社会发展。他不仅在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还积极参与社会管理,为眉山的建设和发展建言献策。他的教育理念、人格魅力和奉献精神深深影响了学生和同事,即使在退休后,他依然心系教育,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  

       他的故事也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的命运与担当。尽管经历过时代的波折,但他始终坚守教育初心,关心学生成长,扶持青年教师,推动教育改革。他的精神值得后人铭记和学习。  

       七十多岁的沈治修同学的回忆,更是生动展现了何校长的温暖与包容的教育家情怀。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能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给予他们信心和鼓励,这种教育者的胸怀令人感动。  

何校长的教育理念深深植根于"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常常顶着政治压力,悄悄为家庭成分特殊的学生保留学习机会。何校长多次在行政会议上强调:"课桌面前人人平等,我们培养的是建设国家的栋梁,而不是培养阶级斗争的标签。"

        这种教育智慧在1975年得到生动体现。当时学校组织"学农"活动,按规定家庭成分不好的学生不得参与。何校长却创造性地将活动改名为"学工学农教育实践",并亲自拟定新的选拔标准,使二十余名成分特殊家庭的学生得以参加。他常说:"教育的真谛,就是让每颗种子都有破土而出的机会。"

        在课程设置上,何校长展现出前瞻眼光。当全国师范院校普遍取消英语课时,他坚持保留外语教研组,并秘密组织教师编写《实用英语教学手册》。这份在煤油灯下刻印的教材,后来成为改革开放后眉山地区英语教师培训的蓝本。何校长办公室的灯光总是亮到最晚,"不是在批改教师教案,就是在研究上海、北京等地传来的教育教学简报"。

        对待青年教师,他既是严师又是慈父。新教师报到时,何校长总要赠送三件礼物:一盏台灯、一叠教案纸、一本《教育学笔记》。青年教师初上讲台紧张失语,何校长连续一周坐在教室后排听课,课后逐字逐句指导教学语言。后来这些教师成为了特级教师,她们说:"何校长那盏锈迹斑斑的台灯,照亮了我们三十年的教育教学生涯。"

        由于工作日夜操劳,退休后,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多种疾病缠身,经多方医治,未见明显好转,不幸于1995年8月23日22时42分逝世,享年70岁。

       英魂化作长袖舞,泪飞顿作倾盆雨。茫茫苍天,滔滔江河,永远寄托人们对何校长无尽的哀思,在这逝世短短的一天中,闻讯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有眉山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常委会、市教委等三十多个部门和单位的领导,以及社会贤达与师生们送来了花圈和挽联,人数多达近千人参加了悼念活动。

       何校长虽然已经离世多年,但他的教育精神和对眉山的贡献依然在延续。眉山师范学校的师生和眉山人民不会忘记他。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的缩影,更是中国教育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闪光点。  

       何校长对教育本质的坚守,得到了丰硕回报和良好的传承。他有许多学生,后来考入四川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师范名校,有很多学生后来又成为师范院校的校级领导和教育专家。更有无数中小学教师坚守着川西南片区的教育岗位上,为祖国和人民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

       何校长在他的日记中曾经写道:"真正的教育就是像春风化雨,要润物无声,更要静待花开。"这或许正是他教育人生最深刻的注脚。





  • 中国新时代教育LOGO

    欢迎访问中国新时代教育

热点内容

Hot content

视频推荐

VIDEOS